生命故事 第10章

兒子說他想爸爸回家(中)

我們將一連三集刊登重病兒童晞晞媽媽的故事,由她娓娓道來女兒出生、患病、照顧乏力、夫妻關係緊張、無暇照料長子等一路走來的苦辣酸甜⋯⋯(三之二)

三年前,兒子聰仔九歲生日。那是疫情肆虐之時,媽媽問孩子有何生日願望,以為他會要玩具之類,誰料兒子的答案令她瞬間凝住,他跟媽媽說:「我想要一個完整的家,我想要爸爸回來。」

跟丈夫關係惡劣的那些日子,她遇上不斷問她「離婚了沒有?」的社工,也遇上教她如何跟關係疏離兒子溝通的社工。她自己反覆思量,記起了太多歷年來與丈夫吵鬧的片段、恨他怨他的種種,對於兒子「想爸爸回來」的願望,對她來說是一記重擊。

重新走入兒子的生命 

那時候晞晞終於給安頓在明愛樂仁學校,健康漸上軌道,媽媽少了很多奔波急症室的畫面,平日只是頻撲往來學校探望。媽媽為幫補家計,找了一份工地裝修的工作,幫忙髹油漆以及做點雜務;也能花較多心思好好梳理多年來跟兒子的關係,學習如何重新融入他的生命裹。

「以前我和兒子的關係是不好的,我知道他不疼我。」她記得女兒初到樂仁的那陣子,生活突然鬆綁,她首次連續幾天約朋友外出喝茶聊天,丈夫不滿,兩人激烈吵鬧起來,驚動警察上門調停。警員請他先離家返回內地,兒子生怕父親走後不再回來,哭著想跟他離開。「他比較站在爸爸那一邊。」

媽媽說:「我對女兒就好像雙手拿著一樣東西,卻怎樣也不能放下的,至於兒子因為他健康,就被迫放下了他。兒子最需要媽媽教養的日子,我都不在他身邊,時刻都覺得內疚。」 面對跟兒子緊張又內疚的關係,媽媽學識做飯,常給兒子煮美味的菜餚,例如特別買一個小焗爐回家,給他烤香噴噴的脆皮雞腿。知道兒子愛吃壽司,她每半個月就帶他吃一餐,但自己往往先煮個麵吃飽。「很貴呀,兒子問媽媽為何不吃,我說不愛吃啦。兒子吃飽就好。」

有一次兒子問她,妹妹是否會慢慢好起來?媽媽溫柔地說:「妹妹的病是不能治好的,但如果你多讀一點書,找個好工作,賺到錢買一輛私家車,便可載著妹妹周圍去玩。」媽媽憶起當日一幕,按不住笑意,「阿仔答我好呢!」表面上她這樣跟兒子說,但心裏其實有另一套想法,「其實只要身體健康就夠了,我對他的要求只是不要學壞,念書是其次。」

隨著兒子進入反叛期,媽媽跟他在相處上遇到更多挑戰。有一次兒子不滿媽媽嘮叨,因而激烈反抗。媽媽情急下致電「友晴同路」社工 Sandy 姑娘求助,全靠那通電話才化解危機。說著她回憶起當刻社工語重心長說話,「Sandy 姑娘跟我說:你是大人來的,兒子唔識諗,你做媽媽的要好好冷靜。兩個人都火遮眼唔得,大吵大鬧沒人聽得入耳,你要把說話慢慢講,孩子才會聽啊!」

如今兩母子的關係大有改善,媽媽漸漸學著放下內疚,跟兒子重新建立屬於她倆的感情,「女兒向來是一件放不下來的東西,雙手捧著根本就放不下來。反而兒子身體健康,就迫著放下了他,多年來讓我非常內疚。」但她學懂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兩個孩子,「仔女是支持我生活下去的最大動力,因為他們我才能捱到今日。」 

疫情開始至今,媽媽每次探望晞晞都必須按規矩戴上口罩。

這天我們到了戶外走廊拍照,她一下子情不自禁,跟女兒除罩相見,用力地親了又親她的臉頰。她戰戰兢兢地道:「好耐未試過這樣錫囡囡臉珠。」

「友晴同路」的話:該如何「安頓」自己的偏心?

假如兄弟姐妹中一人患病,其他孩子一般會有很多疑問。他們有機會覺得父母偏心,心生嫉妒,容易出現情緒困擾,或表現出反常行為以求得到父母關注。我們建議父母按子女年齡,坦誠交代病情;也可帶同孩子到醫院一同陪伴,增加兄弟姐妹的參與度和聯繫。父母亦須妥善安排其他子女的日常生活,建立他們的安全感,讓全家人一起適應家庭的轉變。 

夫妻間亦宜多看到彼此的付出,若有誤解盡快溝通。很多父母的社交圈子會變得很小,可嘗試跟其他有類似經歷的家庭連繫,有助排除孤獨感,互相支持。

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計劃名稱:
© 2024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
網站內容:Big Hug Studio
網站設計:6 Inches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