紓緩Q&A 第4章

孩子怎樣表達哀傷?

一位媽媽沒好氣地說:「他明明生了病,卻比以前更亢奮更調皮,整個人停不下來。我們照顧他已經夠累,現在連喘一口氣的機會也沒有!」另一位媽媽無奈又傷心:「弟弟躺在病床上,哥哥卻在一旁搗蛋,沒事兒似的,有那麼不疼弟弟嗎?!」

變得加倍難纏的病童,在病榻前搗蛋的哥哥⋯⋯他們是專挑大人最難過的時候來找麻煩嗎?兒童醫療輔導師(美國認可)及遊戲治療師(英國認證)林婉兒連忙說:「真是誤會啊!」

有關兒童的哀傷,林婉兒請大家理解一件事:哀傷本來就有各種面貌,而孩子對哀傷的反應,也跟大人有很多不同。譬如說,他們對傷心的「耐力」沒大人強,「大人談傷心,可以一聊幾個小時,停不了的哭訴。孩子可沒這個能耐,傷心一會,看到有趣的東西便會跑去高興,但這不代表他們的傷好了。」

如果把哀傷的程度化為一條曲線,孩子的曲線顯得起伏不定。他們活在當下,遇到好玩的事兒禁不住歡笑,可是下一回受到觸動,情緒又會一下子墜落。反觀哀傷中的成人,心情可留在低處徘徊很久,持續的傷悲。

所以說,貪玩的小哥哥未必不傷心,「即使大人如我,有時也被病房的沉重氣氛壓到難以喘氣。所以,小朋友被喚去摸摸或親親患病的兄弟姊妹時,只自顧自玩耍,又或者一支箭似的跑掉,是正常反應。」至於情緒高漲而顯得不合作的病童,也許只是焦慮,「焦慮可能激發高能量,如果不懂得疏解,會在行為上表達出來。」

然而,有家長把孩子的哀傷誤為調皮,也有家長因為心痛孩子而走上另一極端,「病童要接受很多治療,爸爸媽媽看着不忍,有些會變得過份嬌寵,甚至放棄維持生活常規。可是生活常規也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。我的建議是,在可行情況下,為病童訂立合理的時間表,為他日的康復做好準備。」

林婉兒說,了解孩子的情緒,能大大減少親子間的誤會。說到底,幫助孩子在失序中找到安全感,也是大人愛的功課。

分享文章
返回欄目
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計劃名稱:
© 2024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
網站內容:Big Hug Studio
網站設計:6 Inches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