紓緩Q&A 第3章

病童為什麼變成「黐身」的
「大BB」?

林婉兒是兒童醫療輔導師(美國認可)及遊戲治療師(英國認證),協助兒童面對各種醫療程序。家長常常向她抱怨:「孩子都這麼大了,怎麼一住醫院便變得『黐身』,連我去洗手間他也要大哭?」這叫分離焦慮:當依附對象(爸媽或主要照顧者)離開,孩子會產生過度焦慮,害怕孤單、覺得痛苦或不舒服、擔心爸爸媽媽出事、甚至反覆做噩夢⋯⋯

林婉兒說,不少重病孩子都有分離焦慮。他們不單失去健康,也失去原本的生活規律,又因為年紀小,未必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這一切,於是陷入巨大的不安中,變回爸媽口中的「大BB」。「有些小孩甚至未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抒發哀傷,只能用行為表達,像是突然又尿床,怕黑不肯睡等,又或是一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便放聲大哭,都是受情緒影響的倒退行為。」

爸爸媽媽苦無辦法,有的會說謊,或乘病童不注意時溜走,但是林婉兒說這些都是下策,「孩子醒來,看不到信任的人,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回來,甚至會不會回來⋯⋯他們本來就為着不安而害怕分離,這下不安感倍增,造成惡性循環,下次更不會讓你離開視線。」

紓緩不安感很重要,因為病童的不安,還會影響治療。

曾有孩子告訴林婉兒,下藥後感到很不舒服,但多勉強他也要撐着,絕對不能讓自己暈倒。「可是醫護人員下的其實是麻醉藥,本來就需要他睡去。」林婉兒說:「孩子莫名的不安,致令他們錯用意志來對抗藥物,結果醫生只能加重麻醉藥。」

這些時候,兒童醫療輔導師會用醫療遊戲幫助孩子了解醫療程序,重建掌控感。林婉兒指出,做好心理準備才接受顯影檢查或電療的孩子,大約六七成可以不用或減用麻醉藥。「情緒平緩了,不單能減輕醫療團隊的工作,令病童和家長都安心,還能增加效能感,覺得自己好厲害,之後更正面地接受療程。」

遊戲有用,小布偶也能幫忙。譬如安撫變得「黐身」的病童,林婉兒建議家長離開前,除了跟孩子說清楚自己要去哪裡、預計幾時回來之外,還可以留下一個小布偶或其他能令孩子覺得安心的物件,來代表自己暫時陪伴孩子。「開始時不容易,但堅持下來,能慢慢重建孩子的信心和安全感。」林婉兒說。

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計劃名稱:
© 2024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
網站內容:Big Hug Studio
網站設計:6 Inches Design